來到年尾,是時候回顧今年拍賣界的精彩時刻。2019年十大最貴成交藝術品,毫無懸念地由兩大龍頭拍賣行包辦。佳士得佔當中六件,剩下四件在蘇富比售出,包括位列榜首的莫內大作《乾草堆》。如果以時期分類,則其中七件都是當代藝術,其餘三件是印象派及現代藝術,囊括莫內、畢加索、Jeff Koons、David Hockney、Mark Rothko等名家。閒話休說,現在為大家盤點此十件總值HK$50億(NT$190億)的天價藝術。
1. 莫內(Claude Monet,1840-1926)《乾草堆》|拍賣史上首幅衝破US$1億大關的印象派畫作
創作時間:1890年
尺寸:72.7 x 92.6cm
拍賣行:紐約蘇富比
行方預期:逾US$55,000,000成交
成交價:US$110,747,000
莫內系列稱為《乾草堆》(Haystacks),其實畫中的是「穀物堆」(Grainstacks)才對。人類文化中,穀物豐收與否,決定著人類能否度過接著的寒冬、嚴夏,亦即決定著人類的生與死。
1890 – 1891年,莫內創作了25幅《乾草堆》畫作,當中17幅如今都身在博物館。當時他年屆50,正值創作顛峰,已經是深受賞識的印象派旗手。一位畫家花費這麼長的時間,去探索一瞬間的光影變化、天氣變幻,乃藝術歷史上史無前例之舉。
《乾草堆》系列的許多畫作,看上去都比較靜態。這一幅則尤為精彩,以傾斜灑落的光線勾勒形態,用色豐富而濃烈,畫面也更為抽象一點。穀物堆龐大厚實,隱喻諾曼第地區之繁盛豐饒。它們在陽光下泛起金光,熠熠生輝,令畫面同時洋溢著大自然的恬靜和諧與活力。
盛傳買家為德國富豪Hasso Plattner
《乾草堆》爭奪戰歷時逾8分鐘,6位競投者合共出價33口之多。拍賣官以US4,500萬起拍,各方迅速出手,連番混戰後,叫價已衝破US$7,500萬。這個金額遠超行方拍前預期的同時,亦淘汰了一半競投者。US$7,800萬以後,南北美洲主席Lisa Dennison的客戶退下火線,拍賣場遂成二人之爭 – 電話席上的藝術部副主席Brooke Lampley,以及一位現場女士。
拍賣官終以US$9,700萬落槌,手持989號競投牌的現場女士成為最後贏家,在眾人掌聲中拿下心頭好。此畫1986年在紐約拍賣時,成交價約US$250萬成交。如今連佣以US$1.107億(HK$8.63億;NT$34億)天價成交,即是說33年間升值了43倍,同時成為拍賣史上首幅衝破US$1億大關的印象派畫作。
江湖盛傳,此畫買家是德國收藏家Hasso Plattner。他是巨型軟體企業SAP的創辦人,《福布斯》估計現時身家約US$158億,全球富豪榜排名94位。
2. Jeff Koons《兔子》(Rabbit)|在世藝術家拍賣紀錄
創作時間:1986年
尺寸:104.1 x 48.3 x 30.5cm
版數:《免子》版數有3,另加1藝術家自留版數,是為3+1。今次上拍的是版數2
拍賣行:紐約佳士得
估價:US$50,000,000 – 70,000,000
成交價:US$91,075,000
今年5月,Jeff Koons的《兔子》在紐約佳士得上拍,歷經激烈的四方爭奪戰後,這件不銹鋼雕塑以US$8,000萬落槌,連佣US$9,107萬(HK$7.1億;NT$27.8億)天價成交,令這位美國人再度榮登「在世最貴藝術家」寶座,毋負「當代普普藝術之王」名號。
2013年11月,Jeff Koons的巨型橙色不銹鋼雕塑《Balloon Dog》(氣球狗)上拍,US$5,840萬成交,刷新在世藝術家拍賣紀錄。這個紀錄保持了5年之久。直至去年11月,霍克尼(David Hockney)的《藝術家肖像(泳池與兩個人像)》在紐約拍賣,以US$9,031萬(HK$7億;NT$27.4億)成交,「在世最貴藝術家」名銜這才易主。
一時間,整個藝術界掀起「霍克尼」風,大型藝術博覽、頂尖畫廊紛紛搬出這位英籍畫家的創作。豈料事隔僅6個月,在世藝術家拍賣紀錄再為Jeff Koons所破。
Steve Cohen是著名對沖基金經理
其實霍克尼的《藝術家肖像(泳池與兩個人像)》,以及Jeff Koons的《免子》,落槌價同樣是US$8,000萬。不過佳士得於今年初提高了買家佣金,故《兔子》能以US$762,500之差,刷新在世藝術家拍賣紀錄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三次的「在世藝術家拍賣紀錄」都是在紐約佳士得刷新。
勝出這場競投的是Robert Mnuchin,他表示是為客戶藏家出手競投。這位畫商是厲害人物,本為金融鉅子,為高盛工作33年,位至合伙人之位。1990年他離開高盛時,據悉年薪達US$870萬。1992年,他與畫商James Corcoran合伙開辦畫廊,名為C&M Arts。2005年,他與Dominique Levy合伙,畫廊改名為L&M Arts。兩人後來拆伙,Dominique Levy如今成為Levy Gorvy的創辦人之一。
至於Robert Mnuchin的客戶是誰呢?圈中消息指是Steve Cohen。這位美國人是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,《福布斯》估計現時身家約US$136億,全球富豪榜名列101位。
《水牛II》刷新勞森伯格個人拍賣紀錄
3. 勞森伯格(Robert Rauschenberg,1925-2008)《水牛II》(Buffalo II)|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
創作時間:1964年
尺寸:243.8 x 183.8cm
拍賣行:紐約佳士得
估價:US$50,000,000 – 70,000,000
成交價:US$88,805,000
勞森伯格是一位多面向的藝術家,早期沉醉於波普藝術創作,於1950年代以採用不同材料、媒體的「組合」作品聞名,另外亦涉獵雕塑、攝影、版畫、造紙等範疇。
這件《水牛II》與上述的《免子》在紐約佳士得同一場晚拍亮相,所以能破紀錄高價成交,原因有數個。一、它創作於1964年,亦即是勞森伯格在「威尼斯雙年展」獲得金獅獎的年份。二、它超過半個世紀未曾在市場露面。三、上面的元素「非常美國」,包括遇刺身亡的總統約翰·甘迺迪,「國鳥」美國鷹、軍事直升機、登月計劃等等。
此作歷經接近20分鐘的激烈競投,最終以US$7,800萬落槌,連佣US$8,880萬成交。買家透過電話競投,委託佳士得「戰後及當代藝術部」國際總監Sara Friedlander出價,身份未明。
4. 塞尚(Paul Cezanne,1839-1906)《水果與水壺》(Bouilloire et fruits)
創作時間:1888-1890年
尺寸:48.6 x 60cm
拍賣行:紐約佳士得
估價待詢(The Value得悉為約US$40,000,000)
成交價:US$59,295,000
塞尚的靜物畫聞名於世。《水果與水壺》繪於1888-1890年間,這位法國名仔家細研究畫中各物在形狀、顏色、紋理上的差別,再按理想中的繪畫邏輯,安排水果、水壺的排放角度和位置,再以豐富飽滿的筆法描繪,展現出塞尚出色美學視野。
此畫為S.I.紐豪斯(S.I. Newhouse,1927-2017)舊藏。這個名字,亞洲的朋友或許不太熟識。其實大家耳熟能詳的《紐約客》(The New Yorker)、《Vogue》及《名利場》(Vanity Fair)等時尚雜誌,皆屬他旗下。這位傳媒大亨也是著名藝術收藏家,藏品橫跨印象派、現代藝術、乃至當代藝術。紐豪斯前年逝世,珍藏鉅作今年上拍,反應相當熱烈。
S.I.紐豪斯(中)為已故傳媒大亨
佳士得時任亞洲區主席魏蔚為客戶投得畫作
拍賣開始前,拍賣官宣布三幅紐豪斯舊藏作品,包括《水果與水壺》在內,已獲第三方保證,意味已找到買家,免卻流拍風險。畫作以US$3,000萬起拍,引來電話席多方競逐,最後以US$5,200萬落槌,由佳士得時任亞洲區主席魏蔚為電話客戶投得,連佣HK$5,930萬成交。以魏蔚的背景推斷,外間自然估計買家來自亞洲。
5. 畢加索(Pablo Picasso,1881-1973)《女子與狗》(Femme au chien)
創作時間:1962年11月23日 – 12月14日
尺寸:162 x 130cm
拍賣行:紐約蘇富比
估價:US$25,000,000 – 35,000,000
成交價:US$54,936,000
許多畫壇大師都是愛貓之人,包括達利(Dali)、馬蒂斯(Matisse)、巴爾杜斯(Balthus)、藤田嗣治等等。畢加索當然也名列貓奴之列,不過在這幅《女子與狗》當中,這位西班牙人卻選擇把愛犬Kabul入畫。
Kabul是一頭阿富汗獵犬,名字正正就是該國首都喀布爾。阿富汗獵犬素以優雅聞名,厚實而飄逸的毛髮除了引人喜歡以外,也是為了適應山區惡劣氣候。迷人的外表之下,牠是強壯和敏捷的象徵,專為長時間狩獵而生。不知道畢加索鍾情此犬,是否與此有關。畫中女子則是畢加索的第二任妻子Jacqueline Roque,兩人婚姻歷時約11年,直至男方逝世為止。
順帶一提,此幅《女子與狗》來自日本私人收藏,足見畢加索市場不限東、西。
畢加索與愛犬Kabul
畢加索與第二任妻子Jacqueline Roque
6. 安迪華荷(Andy Warhol,1928-1987)《貓王二重影》《Double Elvis [Ferus Type]》
創作時間:1963年
尺寸:208 x 134cm
拍賣行:紐約佳士得
估價:US$50,000,000 – 70,000,000
成交價:US$53,000,000
《Double Elvis》系列是安迪華荷的名作,畫中人為「貓王」皮禮士利,每幅都很相似。主要分野在於兩個「貓王」的距離,以及顏色深淺。
去年5月,永利度假村創辦人 – 史提夫永利(Steve Wynn)的一幅《Double Elvis》同樣在紐約佳士得上拍,連佣US$3,700萬成交。與這一幅《Double Elvis》對比,永利那幅其中一個「貓王」顏色非常淺,兩個「貓王」的距離亦更近。另外,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也藏有一幅。
不過這幅畫作的焦點,不在安迪華荷,亦不在「貓王」。大家關注的是背後神秘賣家 – 「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墨西哥人」David Martinez。
三幅《Double Elvis》,左至右: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版本、永利版本、今次成交版本
David Martinez,我們暫且按譯音稱他為馬天尼斯。墨西哥人,在當地頂尖學府「蒙特雷科技大學」(ITESM)畢業後,到羅馬「宗座額我略大學」攻讀哲學,立志成為神職人員。後來覺得這條道路並不適合自己,於是轉到哈佛商學院就讀。他在這裡成為工商管理碩士(MBA)的同時,亦建立了廣闊人脈。
碩士畢業後,他曾經在花旗集團(Citi Group)任職。1987年,三十歲的馬天尼斯創辦Fintech Advisory對沖基金,主要業務為「主權債務」(Sovereign Debt)重組。2013年,有財經報道引述他本人的說話:「我參與了過去25年來幾乎所有的主權債務重組」。2016年,《彭博》估計馬天尼斯身家為US$24億(HK$188億)。
阿根廷經濟長期低迷,屢次引發主權債務違約。這個南美大國的債務重組,馬天尼斯參與了許多年。事實上,馬天尼斯在南美洲是一位風雲人物。他和阿根廷兩位前總統 – 基什內爾(Nestor Kirchner)及克斯蒂娜(Cristina Kirchner)過從甚密,傳媒以「親密朋友」或「家人」來形容雙方關係。據報,他旗下子公司在阿根廷擁有最少US$10億資產。
馬天尼斯(右)與阿根廷前總統基什內爾(左)
特朗普(台稱川普)上台後,美國和委內瑞拉關係急劇惡化。今年2月,西方傳媒引述消息報道,指美國考慮制裁馬天尼斯,以截斷委國總統馬杜羅的財政資援。據報道內容,馬杜羅政府以面值US$13億債券作抵押,換取馬天尼斯旗下對沖基金借款US$3億。至於馬天尼斯本人,則多番為馬杜羅政府獻計,於籌集資金方面提供意見。
馬天尼斯在財金界非常活躍,業內不時傳出他行動的消息。可是他行事作風極盡低調 – 消息確實很多,但「實際上在投資甚麼」、「龐大的資產在哪裡」等問題,統統無人知道。即使是2019年的互聯網,要找到他的照片也毫不容易。是故,傳媒和財金界都以「Ghost Investor」(幽魂投資者)來稱呼他。
藝術收藏方面,馬天尼斯同樣神秘。他很活躍,藝壇流傳的消息也很多,但實際上買賣了甚麼,卻很難100%確定。據悉他鍾情現當代藝術,相當喜歡畢加索、抽象表現大師波洛克(Jackson Pollock)、英國藝術家赫斯特(Damien Hirst)。
7. Ed Ruscha《Hurting the Word Radio #2》|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
創作時間:1964年
尺寸:150 x 140.3cm
拍賣行:紐約佳士得
估價:US$30,000,000 – 40,000,000
成交價:US$52,485,000
此幅油畫出自美國當代著名藝術家Ed Ruscha之手,創作於1964年,尺幅150 x 140.3cm。蔚藍底色,上面繪有五個帶陰影的黃色字母「RADIO」。當中的「R」和「O」受到金屬夾鉗擠壓而變形。
畫作完成後,曾經在洛杉磯Ferus畫廊展出,其後於70年代初被藝術家好友Joan & Jack Quinn伉儷購藏,此後從未易手,直到今次在佳士得上陣。拍賣官以US$2,200萬起拍,最終以US$4,600萬落槌,連佣成交價為US$5,248萬,由佳士得美洲區主席Marc Porter為電話上的客戶投得。
2014年,Ruscha的畫作《Smash》於紐約佳士得上陣,連佣US$3,040萬成交,由頂尖畫廊「高古軒」的創辦人Larry Gagosian投得。這個拍賣紀錄保持了五年,由《Hurting the Word Radio #2》刷新。
畫作由Marc Porter(左一)為客戶投得
Ruscha這個名字,在美國當代藝術界可謂無人不識
Ruscha這個名字,在美國當代藝術界可謂無人不識。2013年,他入選《時代雜誌》(Time)的百大影響力人物。同年上榜的,還有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、教宗方濟各、Tesla創辦人馬斯克(Elon Musk)等名人。
藝術生涯之初,Ruscha自稱為「從事主題研究的抽象藝術家」,但卻沒有投身當時大行其道的抽象表現主義。他從廣告世界中找尋創作題材,從形態、符號、材料等角度,把當中的文字帶到畫布之上。
1956年,Ruscha從俄克拉荷馬城搬到洛杉磯,並於當地的藝術學院就讀。在學期間,他一直以兩位抽象表現主義大師 – 克萊恩(Franz Kline)和德庫寧(Willem de Kooning)的方式繪畫。Ruscha後來受到另一位當代藝術名家 – Jasper Johns的影響,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圖像在創作上取得突破。
《Smash》於2014年寫下Ruscha拍賣紀錄,直到如今由《Hurting the Word Radio #2》打破
1959年,Ruscha完成了第一幅「文字畫作」《E.Ruscha》。他故意錯誤計算畫布空間,以至在上面寫下自已的名字時,「H」、「A」這兩個字母被逼放在不對的位置。70年代,Ruscha選取詩句或短語繪在畫布上,令「文字植入繪畫」在波普藝術大放異彩,此時期不少繪畫亦成為他的代表作。
踏入80、90年代、以至千禧年,Ruscha的創作雖然仍然以文字為主,但風格上亦迎來數次改變,包括把山脈作為背景去襯托畫中文字。
8. 培根(Francis Bacon,1909-1992)《頭像習作》(Study For A Head)
創作時間:1952年
尺寸:66 x 56cm
拍賣行:紐約蘇富比
估價:US$20,000,000 – 30,000,000
成交價:US$50,380,000
《頭像習作》屬於培根著名的「尖叫教宗」系列。這個系列被評價為他藝術生涯的最優秀作品,其中有超過50幅均以教皇英諾森十世(Pope Innocent X)的肖像為藍本,靈感源自西班牙畫家Diego Velázquez的作品,畫中教皇一如平日形象,安靜嚴肅的坐在椅子上。但當到了培根手上,卻變成驚恐、抓狂尖叫的模樣,猶如把心中陰暗面一下子釋放出來。
教宗形象一直是穩重、充滿威嚴,又或是親和、慈愛。但於培根筆下,卻顯得陰鬱、脆弱、黑暗。這位畫壇巨匠的其中一個創作方向,就是探討「如何在有攝影機的年代畫人像」。他認為,攝影機只能拍下「公眾形象」,而畫作才能反映人性真實的一面。
西班牙畫家Diego Velázquez所繪的教皇肖像,是培根靈感來源
拍賣官以US$1,500萬起拍,16口叫價後,便達到US$3,000萬的最高估價。此後,現場可以說是出價大混戰,場內、電話亦有多人出爭相出價。當中出價次數最多的要數佳士得高級副總裁David Schrader。
叫價沿階梯攀升,直至一位新加入的場內人士出價US$4,000萬後,就只剩下這位場內人士與David Schrader之爭。David Schrader調低每口叫價至US$50萬,再與場內人士糾纏一番後,終告放棄。場內人士勝出,拍賣官於US$4,400萬落槌,連佣US$5,038萬成交,競投牌號為「2398」。
這位手持「2398」的現場人士,正是著名畫商Eykyn Maclean。至於他為哪位大收藏家出手,暫時未有消息。
9. 羅斯科(Mark Rothko,1903-1970)《無題》(Untitled)
創作時間:1960年
尺寸:175.3 x 127.3cm
拍賣行:紐約蘇富比
估價:US$35,000,000 – 50,000,000
成交價:US$50,095,250
《無題》繪於1960年,正值羅斯科藝術生涯巔峰時期。當年他僅僅畫了19幅畫,此幅便是其一。
此畫除了出自羅斯科最重要的創作時期,最引人關注的地方莫過於其無懈可撃的來源。它由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(SFMoMA)委託蘇富比拍賣,而之前更是由傳奇收藏家兼藝術贊助人 – 佩姬.古根漢(Peggy Guggenheim)饋贈予SFMoMA。
羅斯科是著名的抽象大師
佩姬是紐約「古根漢美術館」創辦人的姪女
佩姬是紐約「古根漢美術館」創辦人的姪女。古根漢家族以礦業起家,擁有的財富位於世界先列,後期因致力慈善和現代藝術而為人熟知。除了最著名的紐約「古根漢」,還有意大利威尼斯的「佩姬.古根漢美術館」,前身正是佩姬故居。
畫作以US$3,000萬起拍,連獲13口叫價後,金額達US$4,300萬,此時蘇富比亞洲區主席黃林詩韻(Patti Wong)出價US$4,350萬,其後蘇富比藝術部主席Amy Cappellazzo再出價US$4,375萬,終為委託人成功投得《無題》,連佣成交價為US$5,009萬。
10. 霍克尼(David Hockney)《亨利.格爾德札勒與克里斯托弗.斯科特》(Henry Geldzahler and Christopher Scott)
創作年份:1969年
尺寸:214 x 305cm
拍賣行:倫敦佳士得
估價待詢(The Value得悉為£30,000,000)
成交價:£37,661,250
終於來到最後一位,亦是本年十大成交中唯一不在紐約拍賣的藝術品。《亨利.格爾德札勒與克里斯托弗.斯科特》畫中人,坐著的是美國當代藝壇的風雲人物格爾德札勒(Henry Geldzahler),旁邊站著的是格爾德札勒的伴侶斯科特(Christopher Scott)。
格爾德札勒於1960年代起擔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(The Met)館長,亦曾任紐約文化事務部部長。這個頂尖博物館首次舉辦的美國當代藝術展覽 -「紐約繪畫與雕塑:1940-1970」,正是由他籌備。普普藝術大師Andy Warhol亦說過格爾德札勒給了他許多靈感,曾拍攝後者一般抽雪茄的90分鐘片段。
1963年,霍克尼在Andy Warhol的工作室認識格爾德札勒。兩人一拍即合,同樣喜歡歌劇,愛抽古巴雪茄,生日也是同一天。霍克尼讚揚對方風趣、聰明,與他趣味相投,對人生的看法亦很一致。兩人曾結伴到歐洲遊歷,霍克尼亦透過格爾德札勒,結識巴斯基亞(Jean-Michel Basquiat)、德庫寧(Willem de Kooning)等一眾當代藝術家。
畫中場景是格爾德札勒位於曼哈頓的住處。1968年,格爾德札勒正在籌備「紐約繪畫與雕塑:1940-1970」,霍克尼到他家拜訪,用相機及手繪記錄眼前所見,成為這幅雙人像畫的藍本。霍克尼連續四日不停作畫,結果患上感冒,需回到倫敦工作室完成此作。格爾德札勒形容此作是霍克尼藝術生涯的轉捩點,是霍克尼決心成為心目中的最佳藝術家的時刻。
全文轉載自值點網 https://reurl.cc/e54Wkm